二、中长跑运动性贫血的发生机制
1、运动引起血液中红细胞破坏增加,引起溶血
高强度的运动训练使血糖下降,体能供应不足,从而影响细胞内正常的水分,就会造成体内红细胞氧化进而加快红细胞老化,甚至加剧红细胞破坏,就会引起溶血。
2、运动引起高血容量反应,使血红蛋白浓度相对下降。
中长跑运动员在耐力运动中血红蛋白下降,主要是血浆容量增加造成的。所以运动员在训练中需要增加红细胞数量,这样就会降低血液粘稠度,从而加快红细胞的更新。
3、中长跑运动对铁量需求量剧增,因此需提高铁的供给速度,防止机体缺铁
①运动员训练中铁的丢失较多,尤其是女运动员经期丢失的铁量,因此需要增强铁量供给能力。
②据国外文献报道,运动员缺铁量是常人的两倍,而对铁的需求量仅为常人的二分之一,因此需要加强对运动员饮食的注意,要合理搭配,预防运动员缺铁量人数的增加。
③中长跑运动员对铁需求量高于常人。随着运动时间强度和环境等因素的变化,运动员对需求量会多增加 170毫克,所以不能及时给予足够的铁补充,会导致运动性缺铁甚至演变为贫血。
三、中长跑运动性贫血的监测
1、血容量变化的评定
通过测定红细胞压积可以得出,血容量是否减少而导致血液浓缩。而红细胞的测定主要有以下 3 种方式:
①离心沉淀法测量红细胞压;
②毛细管微量法测定红细胞压积;
③自动细胞计数器测定红细胞压积;而误差一般控制在 1% 内。
2、溶血指标在中长跑训练监控中的应用
我们根据临床检验得知有三类溶血评价方法,即血浆游离血红蛋白增多及出现血红蛋白尿;血红蛋白代谢产物增多,其中胆红素和粪胆原常用作诊断溶血及判断溶血程度的依据;红细胞寿命缩短。
其中尿胆元的测定可以看做是溶血实验中最为简单的筛选试验,但是体内存在肝病、巨大血肿和瘀斑的时候,就会影响其评价的准确性。因此这些因素会对红细胞指数、高铁血红蛋白等微量化指标的研究也会造成一定影响。
3、铁代谢指标在中长跑训练监控中的应用
中长跑运动员血红蛋白水平,最主要取决于铁的摄入与丢失水平。因此,在中长跑运动训练中对铁代谢的监控对运动员运动性贫血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中长跑运动性贫血的预防
1、科学训练,及时调整训练计划
为了避免运动员在长期血红蛋白低的情况下进行训练而造成的后果,就需要遵守循序渐进、区别对待的原则进行科学训练。所以当血红蛋白在下降到 25g/L 时,就需要合理调整引动负荷,以治疗为主,待血红蛋白升高后在逐渐增加训练量;而血红蛋白下降达到 50g/L 以上,就应该停止训练,积极治疗。
2、合理膳食结构的制订与应用
国内外针对运动性贫血的防治方法进行研究,主要侧重点就是对有效铁剂的研制与利用,因而得到片面的观点—就是服用铁剂能够有效预防运动性贫血。
目前在运动界预防铁缺乏和缺铁性贫血的主要铁剂就是血红素铁,因为其具有易吸收、服用量大、副作用小、受影响因素少等优点。但是服用量过大,就会造成机体因为过量摄入铁,而引起铁过负荷性疾病。
因此,面对这一问题,研究人员仍需要针对运动性贫血的产生机制与促进因素有关的二者进行深入探究。在运动训降的时候,肌肉增长就会增加对蛋白质的需求,体内原本迎来合成血红蛋白的一小部分蛋白质就稍显不足,所以运动员运动后,就会增加对蛋白质需求。
为了能够及时补充蛋白质,就需要从瘦肉、鱼、蛋类、干豆和海鲜等食物中获取,而螺旋藻是一种高蛋白食物,而且氨基酸的组成比例均衡,用于恢复运动性血红蛋白下降效果显著。
3、适宜中草药和低氧条件的探讨和使用
运动医学领域利用中草药探讨提高和保持运动员运动能力的研究已经为数不少,并且已经显示出中草药防治运动性贫血的巨大潜力。
黄光民等通过对 33 名(17 男,16 女)国家田径集训队运动员一个月的“第 2 代天成金芝营养液”营养干预,纵向研究结果显示,血红蛋白水平从13.13±1.37m g%上升至14.16±1.21m g% (P<0·001)。
关于高原训练对运动员运动能力的影响,一方面低氧刺激机体产生一系列有利于运动能力提高的抗缺氧生理适应(如血红蛋白和肌红蛋白的增加),提高了血液运氧及肌肉利用氧的能力;
另一方面机体也产生一些不利于运动能力提高的生理适应(如血红细胞增加造成血液粘滞性上升,肌肉血流量及合成蛋白质下降,应激性激素分泌增加等),抑制了机体运动系统的血液循环。
目前,采用低氧条件防治运动性贫血的实践只是处于初始阶段,仍然缺乏系统性和实效性。
4、强力营养剂(或手段)的研究和使用
铁在机体中发挥极为重要的生物学作用,氧的运输能力、机体的能量代谢和免疫机能等都与铁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铁对运动能力的维持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目前主要从运动训练对铁代谢的影响、铁缺乏对运动能力的影响以及补铁对运动能力的促进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当膳食不能提供充足的铁时,应考虑以铁剂的形式补充铁,通常以口服形式补充,有时也采用肌肉注射方式补充。研究发现,机体血清铁蛋白水平低于 20μg/L 时,应当补充铁剂 1~ 3 个月和维生素 C,且血液学指标的上升与铁剂的补充呈显著性相关。但当补充铁剂对于血液学指标水平无回升效果时,需考虑停止铁剂补充。
5、特殊营养补充
许多研究证实:溶血与红细胞膜损伤程度成正比例关系。运动后红细胞膜流动性的降低,易发生溶血。
造成运动后红细胞膜流动性降低的机制为:
①活性氧作用于红细胞膜上的不饱和脂肪酸形成脂质过氧化。
②蛋白质的氧化与交联。活性氧与脂质过氧化产物可导致蛋白交联或使蛋白质巯基被氧化成二硫键,使蛋白质功能改变,导致细胞膜流动性下降。
上述原因据认为是氧化损伤影响膜流动性的可能机制。
运动训练时,破坏红细胞的因素是无法克服的,但可以增加维生素 C、维生素 E、硒等营养素的摄入,以减少或降低运动对红细胞的破坏。
另外,红细胞中的维生素 C 可直接还原高铁血红蛋白成为血红蛋白,恢复其运输氧的能力。维生素 C 还能促进 Fe3+→Fe2+ 转换从而促进机体铁吸收以及使血浆运铁蛋白中的 Fe3+ 还原成肝脏铁蛋白的Fe2+。维生素 E 能提高血红素合成过程中的关键酶 δ- 氨酸 γ- 酮戊酸合成酶和脱水酶的活性,从而促进血红素合成。
中长跑运动性贫血的监测与预防研究表明,运动性贫血的监测研究已经渐渐地从创伤性大的研究向创伤性小的研究方向发展,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运动性贫血的预防也已经很广泛了,已经从训练的安排到各种营养素的研究,特别是中医中的中药对预防运动性贫血的研究,但是其研究的结果还是不是很多,有待学者们进一步研究。
本文为98跑转载,文章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违者必究!
Essence
以下内容,点击阅读
「」
跑的再多,永远不够
想要了解
更多跑步干货文章
一切尽在9 8 跑
/ 更多跑步干货 · 关注98跑 /
猛戳原文,搜索更多跑步相关知识!返回搜狐,查看更多